安徽太和县旧县镇李梁村:带着乡愁意蕴的村寨
焦点新闻有线电视网安徽讯邱建平 为推进“乡村振兴战略”落地生根,安徽省太和县审计局即派遣三人到旧县镇李梁村驻村帮扶。刚到村时,我曾问村干部,咱们村里哪个地方最美?有个村干部说:“当然是梁寨了。” “为什么梁寨最美呢?” “梁寨历史悠久,几棵百年古树,很多的乡土树种,回字形的寨沟,过去的老房子,它们是历史嬗变的见证者,它们知道改革开放以前,我们的先人前辈们生活的环境和历史过往。”……我留心记住了这个带着乡愁意蕴的村寨。
梁寨,位于太和县旧县镇最东南部,南与本县关集镇相邻,北邻308省道4公里处。有一条向南的笔直水泥路通往梁寨,路的两旁都是参天的大槐树,往南继续前行,西南侧是一片开阔的耕地,地势明显低于路北侧的耕地。当地居民讲:2018年为了土地复垦,把寨墙拆了,海子填了,变成现在这个低洼的所谓耕地;我们没有任何理由,以一己之短见,在渔利和无知的愚弄下,肆意摧毁那些经过了无数岁月才积淀下来的珍贵遗产;继续前行老寨子依稀可见,护寨河围绕在寨子周围,通往寨门的拐弯处有一棵百年的老桑树依然挺拔在河边的拐弯处,每次去梁寨我都会情不自己地去拥抱它,不知这棵老桑树护佑了多少因急拐弯匆忙赶路人的安全。6月份,老桑树上结满了成熟桑葚,落下来后染紫了树下的那片水泥路。现在的村民生活富裕了,民大多都不去采摘了,只有外来的过路人被紫红色的桑葚所吸引,不由地去采摘几颗,品尝那百年桑葚久违的味道。
现在居住在寨子里还剩下9户人家,都是些60岁以上的老人。寨内有本村村槐树、柿树、桑树、石榴树和两棵百年以上的老枣树。寨子后面的竹林更给人以宁静、悠远、厚重的历史感觉。寨子虽然四面环水,但因其地势较高,寨子内房屋并不潮,就是发大水,寨子外围的居民房屋都被淹,寨内也是安然无恙。村民讲:“无论发多大的水,水到寨门前的一尺外处就停止不动了。
我在想,谁是古老寨子的最早主人,他的聪明能干,让100年后的人们还在叹为观止,我决定一探究竟。在村民的指引下,找到了上世纪30年代出生的韩瑞明、李天敏两位老人,他们和我讲起了解放后发生的事情:那时候寨子内围和外围的河里面长满莲藕菱角,虾肥鱼大。每年到了天气暖和的时候,懂水性的人都下到河里去逮鱼摸虾。那时候农家吃的鸡蛋是自家养的鸡下的,鱼虾一类是在门口的河沟里逮的,青菜米面油是地里长的加工的,种的棉花纺布做被,植的桑树养蚕织绸,虽然交通不方便,吃穿完全却是自给自足,通常不需要往太远的地方去,大家的生活充实而安定。
在解放前,梁寨面积占地10多亩,是方圆十几里地百姓躲避匪患的避难所。寨子里面沿寨沟筑有很高的夯土墙,墙上间隔留有用于瞭望的圆洞,可看到外面的情况。寨门面南,木门宽大厚重,厚度六寸,木板之间的衔接是在宽大的铁片上用铆钉固定的,解放后百姓的生活安定了,寨门被拆下来搭建了戏台。寨子四面环水,寨沟上仅留有一座可以收起放下的浮桥通过,宽度可以并排通过两辆马车上世纪50年代李天敏和父亲在寨门不远处挖到了一门土炮,据老人描述:炮身有1米多长,炮身的直径有一尺长,炮口有茶杯口大小,后来都上交给国家了。寨子的北面有一大片海子(大水塘),也被圈入了寨墙内,海子的外围也筑有高高的寨墙。对着寨门的路,把整个寨子一分为二,从南往北呈走高地势,居民分别住在路的东西两侧。六寸厚的木门宽大厚重,木板之间的衔接是在宽大的铁片上用铆钉固定的,解放后百姓的生活安定了,寨门被拆下来搭建了一座戏台。上世纪50年代,李天敏和父亲在寨门不远处挖出了一门保护寨子的土炮。据老人描述:炮身有1米多长,炮身的直径有一尺长,炮口有茶杯口大小,后来都上交给国家了。寨子内外呈现一个“回”字,一座很明显的中华农耕文明的传统村落。村民的传统观念是住房东为上,为了平衡居民的封建心理,东边的宅基地面积没有西边的大。民房的前后墙和山墙多是用土坯建造的,屋顶是用厚厚的淮草或麦秸秆从下往上缮成的,屋顶前后的草合搭到屋脊后,铺上碎草再用厚厚的泥巴覆盖在上面;屋内的地面是夯砸的很结实的土铺就,房屋住着冬暖夏凉。由于建房材料源于大自然的赐予,容易脱落风化两三年就要请人修整一次,很麻烦的。
那时的寨子里还建有学校,方圆十几里地家庭条件好点的人家把孩子送到寨子里来读书。外面再乱,寨子里的孩子们仍能安心读书,在战乱不断的旧社会,这里的教育一直没有荒废,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。
从两位老人娓娓的讲述中得知,太和县的寨子很多,始创建于清代咸丰初年至民国初年。寨子最初的主人叫梁卫山,其重孙梁占山就在这个村。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来到梁占山的家,看出老人很利索:没有围墙的院子,主卧地面干干净净,少许的老家具,甚至厨具都放置的井井有条。他今年高寿90岁,因耳背已不善言辞了。他讲话简洁:“老太爷把家里的粮食和钱财都给了有求于他的穷人,小时候他和家人一起去要饭。解放后土改时,好多人都划成了地主成分,而他家没有。”当时梁卫山慷慨解囊救助了很多乡亲,作为对他的报答,乡亲们没人检举他家的过去。由此可见,梁卫山的豪爽义气与聪明睿智,给后人积福积德,没在那个年代受到冲击和迫害,子孙一直延续到现在。
美化环境的同时又都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。我们也虔诚希望当地政府能够把梁寨的这些乡土树木、尚存的护寨河等历史踪迹,尽可能地保留下来。人与古老的村寨、古树相比,只是匆匆过客,转眼烟消云散,而唯有它们是永恒的。
现在的梁寨尚待改造,风吹日晒和人为破坏下老寨墙几乎消失殆尽。梁寨是脱贫村的根,寄托着梁寨人的深情眷恋和乡愁记忆。当下,梁寨人并不奢望于老寨的修缮,只希望还能保留它的原始风貌,不要再用所谓的大拆大迁或复垦或别的理由再一次次地侵扰它。希望当地政府留住曾经在匪患战乱年代护佑一方百姓老寨的根与魂,为当地百姓留住乡村的记忆和浓浓乡愁。
文化自信离不开我们对优秀乡土文化的承继与弘扬,基于乡土优良传统的文化自信才有底气,从优秀的传统文化、乡土文化保留下来的乡愁将让我们永不忘记;新时代的乡愁,是对家乡与人民的一份牵挂,更蕴含了一种崇高境界,守住乡愁,就是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,这是一种使命,最终要落实在行动上,乡村振兴就是要让乡村老百姓过上美好生活,而乡村振兴中的人才振兴,让在异地的家乡精英为美好家乡建设做贡献,乡村的精英对乡愁挥之不去,这就可借乡愁吸引人才、资本或帮助创造更好的建设环境,共同创建美好家园,在新时代守住乡愁,才能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,建设生态、文明、百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。(邱建平)
[责任编辑: 礼强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