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记者摇篮”90年育人1.2万 1000多名复旦新闻人今天回母校
中国焦点新闻有线电视网上海频道(周礼强 孔祥斌) 1929年复旦开启现代新闻教育之先河,至今已薪继火传90载,从未间断过办学。今天上午,复旦新闻传播教育90周年主题活动在复旦大学正大体育馆隆重举行,1000多位校友重返母校,重温在复旦求学的美好时光。
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素有“记者摇篮”之称。90年前,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,复旦新闻系应时而生、应势而起;中国第一个新闻专业教育机构,就这样诞生在海纳百川的上海,诞生在综合性大学复旦。谢六逸等先进知识分子深感“社会教育、有赖报章”,提出“理论与实践并重、教学与研究并重”的方针,扎实办学、声誉鹊起,成为当时国内新闻教育的准绳。
陈望道先生带领复旦新闻前辈,在抗战炮火中竖起“好学力行”大旗,把学用结合、知行合一作为新闻教育的精髓。师生追求真理、光明和进步,位于重庆北碚的新闻馆被称作“民主堡垒”“夏坝的延安”。1952年院系调整,在毛主席和党中央的亲自关怀下,复旦新闻接续办学、学脉延绵,王中等老一辈学者打破苏联模式,探索出社会主义中国新闻教育的自主道路。改革开放以后,1988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成立,这是国内高校第一家新闻学院。2001年,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签约共建新闻学院,开启了新世纪发展篇章。今天的新闻学院,已经成为国内顶尖、国际知名的新闻教育研究机构。
在90年的办学历程中,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先后为国家培养新闻传播人才12000多名。90年来,新闻学院创造了多个“第一”:老系主任陈望道翻译《共产党宣言》第一个中文全译本,创办了中国第一座高校“新闻馆”。第一个引入了公共关系学科,发表了第一篇传播学研究论文,出版了第一本传播学专著,主编了第一套完整的新闻学教材,创建了国内第一家新闻学院,在国内第一家开设传播学全套课程,建立了国内首个新闻传播学博士后流动站,第一家实践部校共建机制……
在活动现场,学生代表向老教师代表献花。院友代表、新闻学系1949级蓝聚萍,教师代表、新闻学院教授刘海贵,学生代表、2017级博士研究生范佳秋先后发言。其中,90岁高龄的蓝聚萍校友精神矍铄,一登台就获得现场来宾的热烈掌声。“当时复旦大学新闻系的名望很高,很吃香”,对于自己能到新闻系读书,蓝聚萍仍是充满自豪,“我对新闻馆很有感情,进复旦我就在新闻系……现在有时间还去新闻系去看看”。
在今天的主题活动中,还举行了新闻学国家级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、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揭牌仪式,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为新机构作寄语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介绍了新闻学院历史和发展情况。
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、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院长高晓虹,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,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Fritz Cropp先后作为中外新闻传播学教育界同行致辞。
近年来,新闻学院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打造系列“金课”、狠抓专业实践;围绕“三全育人”,狠抓师德师风、院风学风建设,成为复旦大学“课程思政”教学改革的排头兵。在市委宣传部支持下建设的复旦大学上海新媒体实验中心,为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提供了崭新的实验场景;新近获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,承担了全国新闻学科新时代话语体系、教材体系建设的重任;筹备成立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,高标准、大平台、跨业态打造新闻传播教学科研的创新“特区”,为复旦大学“双一流”建设提供重要支撑,为全国新闻传播教育树立标杆。
[责任编辑: 礼强 ]